少戒色、壮戒斗、老戒得:古人养生“九”要诀之“三戒”养生法


       人生犹如四季轮回,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韵味与挑战。



       在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中,孔子于《论语·季氏》提出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”,意指养生非一朝一夕,乃贯穿于人的一生,要行为检点,了解得失。




 少戒“色”:养性以固基  


       “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。”少年如春日之苗,生机勃勃却易受诱惑摇曳。孔子所言的“色”,非独指情欲,更广涉世间诸般欲望与感官沉溺。



       北宋时期的政治家、学者王安石,少年时便有“不近声色,不喜游戏”的记载,他专注于经史典籍及学问的研究,成为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和改革家。



       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人格、奠定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,应培养自制力,通过自律来管理欲望,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,丰富自己的学识,提升道德情操,保持身心健康。

       只有懂得了节制与追求平衡,方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。


 壮戒“斗”:和合以展才  


       “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”进入壮年,人体力与智力均达到巅峰,正是施展才华、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。



       然而,伴随着竞争的压力和对权力的渴望,血气方刚也容易引发争强好胜之心。孔子告诫我们要“戒之在斗”,就是要我们以和为贵,用德行去服人,避免无谓的争斗和冲突,用理智和包容代替冲动和暴力。



       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鲍叔牙曾是竞争对手,但鲍叔牙深知争斗无益,以国家利益为重,推荐管仲为相,自己甘居其下。管仲亦不负所望,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。



       一个真正强大的人,不是看他能战胜多少对手,而是看他能团结多少伙伴,成就多少事业,赢得多少人心。


 老戒“得”:淡泊以明志  


       “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步入老年,已阅尽千帆,孔子的“戒之在得”,是对钱财名利等物质的一种释然,在生命的黄昏时刻,学会放下对外在物质的过分追求,转而珍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富足。



       春秋末期的越国大夫范蠡,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,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,辞去高官厚禄,改名换姓经商致富,后又数次散尽家财。



       人至老年,将一生的经验与智慧传授给下一代,回馈于社会,成为后辈的精神导师,这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认可。

       在“得”与“舍”之间找到平衡,以平和的心态迎接生命的终点,达成生命的圆满与升华。


 “三戒”相融,人生渐进  


       孔子的“三戒”思想,如人生路标,彼此关联,相互促进,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精神成长历程。

       从少年的自我约束到壮年的谦逊合作,再到老年的精神超脱,每一次的“戒”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升华与拓展,引导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,是儒家文化中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理念的实践。



       在当今这个物质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,孔子的“君子三戒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,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,让“戒色、戒斗、戒得”的原则成为每个人的行动指南,引领我们通向一个更为和谐美好的人生彼岸。
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