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护您的精气神:古人养生“九”要诀之“六节”养生法
“六节”养生法,源自明代医学家汪绮石所说:节嗜欲以养精,节烦恼以养神,节愤怒以养肝,节辛勤以养力,节思虑以养心,节悲哀以养肺。”
养生重在养身,养身即养好人的“精、气、神”。
节嗜欲以养精
人之欲望,犹如潮水,适度则滋养心田,泛滥则侵蚀根基。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”过度的物欲追求,会消耗我们的精气神,如同涸泽而渔,最终导致生命力的衰竭。因此,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始终维持内心的宁静,是养精的第一要务。
节制欲望,并非要完全摒弃生活的乐趣,而是要懂得适度,减少不必要的外欲贪求,对于物质享受、娱乐活动等避免沉迷,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感,不被外物所累,如园丁精心修剪枝叶般,保留生命最蓬勃的力量。
节烦恼以养神
心神的平和,是精神健康的基石。现实生活中,外界的干扰与内心的纠葛无处不在,若任由烦恼累积,犹如暗流涌动,终将冲破心防,影响身心健康。
“心乱则百病生,心静则万病息。”生活中的琐碎小事,若过分思量,也会损耗心神。
别让无谓的思绪来损耗我们的精神能量,对于无法控制的事物学会接受并放下,增强心理韧性,让胸怀广阔,使心灵免受无益消耗,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与健康。
节愤怒以养肝
古人言“怒则气上,损其身;静则气顺,益其志。”愤怒,如夏日骤雨般,短暂又强烈,易损肝气。肝脏,作为人体的“将军”,其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情绪的稳定与气血的畅通。
在纷繁复杂的日常交往中,琐碎之事引发的愤懑情绪在所难免。首要之举,尝试深呼吸,让理智主导情绪——这并非是要将愤怒忍下,而是需要寻找更适宜的出口,将怒气发泄出来。
诸如可选择太极、瑜伽等柔和性运动,也可根据体能,选择剧烈运动将怒气发泄出去。
通过运动来舒缓情绪,促进气血流通,让肝气得以疏解,从而使身体更加柔软而有力。
节辛勤以养力
“力”囊括体力与精力之含义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生病起于过用”,告知人过度劳累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诚然,辛勤劳作是一种美德,但过度导致劳累则反伤其身,对健康无益。
于繁忙的工作及生活中寻找平衡,确保充足的休息与适当的放松,是养力的关键。
适时地从日常职责中抽身,利用如周末小憩、假日旅行等时机,沉浸于轻松愉悦的消遣——无论是个人的娱乐追求,还是温馨的家庭团聚、朋友间的欢聚时光,看似平常瞬间,却是保持精力充沛的的基础条件。
唯有劳逸相间,方能确保我们在人生的赛道上持续奔跑,始终焕发勃勃生机。
节思虑以养心
过度思虑如同无休止的内耗战,不断侵吞着我们的心力。心,作为精神的栖息地,向往的是轻松与自在。及时释放那些无谓的忧虑与过度的剖析,好比为心灵的河道清淤疏浚,让清泉重新流淌,恢复其本有的活力。
在日常生活中,不妨养成每日中午小憩的习惯(大约持续30分钟),这有助于我们清空杂念,使心灵得到休憩与恢复。
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通过阅读、音乐、舞蹈或任何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兴趣爱好,为思绪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。让生活回归简单纯粹的本质,心灵得以在安宁中成长,美德在简朴中绽放。
节悲哀以养肺
“悲忧伤肺,恬淡养元”,悲哀之情如冬日凛冽之风,若不善加调适,极易损耗肺气,进而影响气息的平顺与情绪的和畅。肺,人体“气”之根源,其健旺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与情绪稳定。
“喜可以治悲,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。”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,用幽默、轻松的语言和行为来调节情绪,主动从悲伤情绪中抽离,是养护心绪,保护肺部健康的第一步。
通过亲友间的倾诉、专业的心理咨询,进行短途旅行,或是参与社区活动、志愿服务,用爱心和关怀去温暖他人的过程中,播撒正能量的同时构建起强大的心灵支撑,让生活洋溢着希望的光芒与幸福的气息,每一次呼吸,都满载对生命的热爱与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