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养生全攻略:从饮食调养到起居调整,解锁秋季健康生活的秘密


处暑,二十四节气之一,预示着盛夏的尾声与凉秋的初启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



然而,节气虽转,炎暑并未立即消退,如《清嘉录》中所云,“土俗以处暑后,天气犹暄,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。”


这告诉我们,尽管节气已至处暑,高温天气也不会立刻消散,人们还需忍受至少18天的余热。



这种过渡期的气候特点,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防范暑热的余威,又要提前准备迎接秋凉的到来。


处暑三候,秋收前的收敛与丰收


处暑亦有三候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此时,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陈列如祭而后食。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,一片肃杀之气。



《吕氏春秋》有言:“天地始肃,不可以赢。”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。



而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则指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就是成熟的意思,象征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,这是农人一年辛勤劳作最美好的回报。


平衡营养,顺应季节变换的食材选择


处暑时节,饮食应以温补为原则。对于无痘痘、面色正常且习惯吃辣的人群,适量食用辣椒、胡椒之类的辛辣食材。对于有饮酒习惯的朋友,可少量适度饮用加温后的白酒或黄酒。



在这个时节,喜爱红枣、桂圆的人,可在早上食用几颗。而梨,是处暑时节的最佳时令水果,是解秋燥的佳选。条件允许下,朋友们可尝试制作一份黄精雪梨羹,让身体更好的适宜时节的转换,为身体提供丰富的营养。



此外,鸭肉因其性凉且富含蛋白质,成为秋季的理想食材。处暑前后的鸭子尤为肥美营养,民间有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的说法,人们常以鸭肉为食,或将其赠予亲朋邻里,以寓意平安健康。同时,为了收敛阳气,我们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酸味食物,以调整身体状态。


推荐食谱



黄精雪梨汤:制黄精10-15g、雪梨一个为主要原料,加入适量冰糖入锅炖煮,大火煮开后,小火慢煮12分钟左右。根据个人喜好可添加枸杞、银耳、百合等食材。


黄精陈皮粥:制黄精10-20g、新鲜陈皮10g(或干陈皮5g)、粳米100g为主料,加入适量冰糖,先将粳米泡水30分钟至1小时。



然后与其他材料一同煮沸,转小火慢炖40分钟至1小时,出锅前15分钟放入冰糖,待冰糖完全融化即可食用。


调作息、慎起居,迎接清新秋风


处暑之后,湿度逐渐降低,雨水减少,昼夜温差加大。这种冷热交替的现象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不适,因此,要注意适时调整作息,增减衣物,以防寒热之变。



日常生活习惯也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调整。入夜应当关好门窗,在腹部加盖一层薄被,以防止秋风的侵扰,避免脾胃受凉。



在白天,若室内温度不高,则不宜长时间开启空调。可利用风扇和开窗通风的方式,来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流通,同时驱散夏季残留的湿气和浊气。



古人强调睡子午觉。子午觉,即在子时(23:00-1:00)和午时(11:00-13:00)休息,传统观念认为,在这两个时间段入睡,有助于气血恢复和阴阳平衡。古人言:“少寐乃老年大患”,老年人宜“遇有睡意则就枕”。


现代研究表明,晚上12:00至次日4:00是人体机能最低点,中午12:00至13:00则是交感神经最为疲惫的时候,老年朋友若能在此二时小憩片刻,则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之风险。


言语有度,收敛心神,心静自安



古人有云:“言多必失”、“祸从口出”。秋季属金,天地间的气息趋于收敛,而言语是心灵的外现。在这个季节,如果说话过多,可能会导致心神不宁,进而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。因此,秋季宜保持言语的节制,以维护身心的和谐与宁静。


户外运动建议:轻盈步伐,拥抱健康秋天


处暑之后,气候宜人,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。然而,运动也需适度适量,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身体疲劳。



散步、慢跑、骑行、太极拳等轻松愉悦的运动方式都非常适合这个季节。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,还能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


处暑时节,象征着四季轮回的一个关键节点,体现着天地间规律的更替与万物生长的变迁。



让我们跟随自然的步伐,以平和的心态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,迎接凉爽的秋天,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美好瞬间。

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